兴化生活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生活百科、商旅生涯、教育科研、综艺娱乐、体育健康、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3-02-28 13:33:00
作为老一辈革命家,杨尚昆的身上有着很多优良的品质,给后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晚年病重的日子里,杨尚昆同样留下了很多令人感动的瞬间。
杨尚昆临终的遗言很简单,他说丧事从简,死后回到老家,埋在自己四哥身边。
杨尚昆的遗嘱
1993年,86岁的杨尚昆退休了,回过头来去看待历史,此时的他已经投身革命几十年了,如今离休,也让他成为了一名普通的老人。
主管过国家大事的他也回归于人民群众的怀抱当中,那些细心的一面,也让身边人印象深刻。
那会,杨尚昆住在北京后海柳荫街,街坊们也很快发现,他们多了一个好邻居。
当杨尚昆的汽车经过街道时,他还会要求司机不能在路上按喇叭,说那样会影响居民们的休息,为了能和群众们打成一片,他还专门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交代过:“居委会的同志要来,他们什么时候想来就随时让他们进来。”
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可杨尚昆依然停不下来,他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还有很多遗憾能够去弥补。
其中,读书就是杨尚昆的一大爱好,他说过:“现在卸下了领导职务后,没有了繁忙的公务活动,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读书。”
大家也都知道,杨尚昆的每一天依旧都很充实,读书却会让时间消逝得很快,杨尚昆也非常珍惜宝贵的时间。
令人诧异的是,到了1995年,88岁高龄的杨尚昆则又开始酝酿起写回忆录的事情,他对于这件事的要求也很高。
他很清楚,这部回忆录若是写出来意义也是很大的,因为他过去的工作已经决定了:他的回忆录绝非仅仅是他个人的历史,而是和中国革命史有关。
研究历史是他生活的一个部分,而了解现在也同样是一个部分。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都是他的“必修课”,只要到了那个时间,他就会坐在电视机前,几乎每一天都没断过。
腿脚不太灵活的他,还是会在一些活动中出现,他的露面,也让大家深深感受到了老一代革命者的精神风貌。
特别是在1996年,杨尚昆在“四八烈士”牺牲50周年的纪念日来到了延安,他此次前来,还带来了一百多位烈士亲属。
至于用意,杨尚昆的考虑也很简单,他告诉大家:“历史是曲折的,但是历史也是公正的,烈士们对人民事业的功绩是与山河共存的。”
来到这里后,过去的一幕幕也再度浮现在脑海当中,他想了很多,那也是没有亲自经历过的人很难感受到的。
杨尚昆还有很多事情想要去做,晚年的那些年时光里,他也确实在努力地做着,可谁也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1998年6月,杨尚昆被确诊患上了白血病住进了医院。
入院后,杨老的社会活动自然所剩无几,可他的心还是在群众当中。
那一年,中国正经历着一件大事:抗洪。
杨尚昆顾不得自己病重,仍然要通过电视机看看受灾百姓的情况,当他看到庄稼被毁的镜头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很快,电视机镜头上又同样出现了很多解放军的身影,看到这里,杨尚昆又感慨道:“不愧是人民子弟兵呀!”
他几乎天天都在操心着这件事,看着救灾情况的进展,可病痛也始终折磨着他,他的体重从入院时的80公斤很快掉到了60公斤。
体型变瘦了,以前的衣服就大了很多。
工作人员想要给老人重新制作一件合身的衣服,可杨尚昆却直接拒绝了,他说:“现在那么多地方都闹着灾,国家也处于困难时期,处处都要节约起来,你们要是会缝衣服,就把我这件睡衣的腰给收一下就好了。”
为了支援抗灾,杨尚昆还命子女将他存下的两万元钱给取了出来,后来大家才从他的表述中得知,这2万元钱他都存了20多年了,现在也终于觉得是能派上用场的时候了,该拿出来。
或许也是老人感受到了时间紧迫,他才更想着快点给大家留下些什么,尤其是关于过去的历史。
按照他当时的情况,想要去主动做些什么其实已经非常困难了,只能依靠其他人帮忙了。
特别是关于革命时代的回忆,那是杨尚昆记忆最为深刻的经历,和很多历史人物共事和交流的日子也不断涌入了老人的脑海当中。
彭德怀是他的好战友,他回忆说:“彭老总这个人是非常勤俭节约的,他从来不请别人吃饭,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也确实没有钱,一直到过河之前他才说要不喝个酒吧,因为他很舍不得离开建设很久的根据地,心里也郁闷,之后,彭老总和我一起带领红三军团踏上了长征之路。”
长征也是挑战最多的一段时期,对于红军来说,每一步都极为不容易,对杨尚昆的印象也更加深刻。
遵义,是他认为永远不能忘却的地方。
那场足以改变历史的遵义会议距今已经有很多年了,很多同志再也没有再回到遵义了,在改革开放之后,这里街道渐渐变宽了、城区也有了极大的改变。
可对于杨尚昆而言,那个“遵义”始终没有在脑海里有过变化,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他甚至都记得当时每一处的布置和情景,他还经常回想起和彭德怀住在一起的地方,每次想到这些,他心中都感慨万分。
他对彭德怀的评价非常简单,可简单中却又说明了一切:“彭德怀同志是我一生中关系最密切的战友。”
在彭德怀元帅诞辰100周年的日子,病重期间的杨尚昆还是坚持写下了一篇文章,那句话也被放在了文章的开头。
此外,杨尚昆还同样为刘少奇、周总理的百年诞写下了纪念文章。
令杨尚昆感受到欣慰的是,他心心念念的事情,终于有了回音。
1998年,《少年杨尚昆》作者带着书稿来到了北京,顺便希望能让杨尚昆为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题词,不过,那会作者还并不知道杨尚昆已经生病住院的消息,一直到北京后才听说。
杨尚昆的儿子杨绍明专门到宾馆探望了作者,还捎来了父亲的口信。
杨尚昆转达说:“看了遵义会议纪念馆要我题词的公函后十分高兴,引起了我很多回忆,题词还得好好想想,不过至于书稿的事情,我觉得我的少年时代非常平凡,没有什么值得去写的,如今作者也煞费苦心写出来了,那么便请给我写回忆录的同志去看看吧,大家也可以交流下意见。”
这些事做完后,杨尚昆也交代了后事。
其实,他也仅仅只交代了一件事:将他葬在四哥身边,一切从简。
伟大的老一辈革命者对于丧事都采取着极为相似的态度,那也是理想信念所致,不过很多人都好奇,杨尚昆为何会在临终前提起四哥。
杨尚昆的四哥
翻开厚重的历史,杨尚昆的四哥对于杨尚昆来说意义非凡,也可以说,若不是这位四哥,杨尚昆不一定能从一开始就走上革命的道路。
他怀念着自己的家人,不仅仅是因为身上流着同样的鲜血,对于杨尚昆来说,他的人生之路跟家庭都有着极大的关系。
在革命时期中共的处境还非常困难的时候,杨尚昆的家中就有6位党员,这种极为罕见的情况,都和杨尚昆的四哥杨闇公有着极大的关系。
杨闇公比杨尚昆要大9岁,所以外出接受教育的年头更早,他早年从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开始,渐渐也产生了对于中国未来的思考,1917年时便去了日本留学,在那里接触到了马列主义。
在历经了曲折回国后,杨闇公一边关注着中国的革命,另一边也对弟弟杨尚昆的教育十分上心,经常给他讲述太平天国起义等民间故事,这些对于年幼的杨尚昆来说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随着杨尚昆去读书,杨闇公也真正投身于中国革命当中,他认识了理念相同的刘伯承、朱德等人,也很快加入了中共,成为了早期共产党人中的中流砥柱。
而且,后来闪耀中华的刘伯承元帅入党这件事,就是由杨闇公介绍的。
那会国共之间还算有着共同的目标,为了配合北伐战场,中央指示杨闇公、朱德和刘伯承这三人共同组成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杨闇公出任的是军委书记。
后来,他们还一起领导了泸顺起义,虽说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不过这次起义对于历史的推动还是作用很大,算是一次勇敢的尝试,更标志着中共力图掌握武装的行动。
另一边,对于弟弟,杨闇公也一直保持着关注。
在杨尚昆刚刚18岁毕业的时候,杨闇公就立即安排他去参与了一些革命活动,杨尚昆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共青团员发展为党员的。
随着杨尚昆在组织中的活动越来越积极,杨闇公也建议弟弟去丰富一下思想内涵,去上海进入中共所领导的大学继续深造。
在重庆的朝天门,杨闇公亲自送弟弟上了船。
那会,兄弟二人对革命抱有很大的希望,他们也认为未来的中国一定会充满光明。
然而,仅仅在一年之后,蒋介石就背叛了革命,四川军阀刘湘也展露出狰狞的面目,他在重庆制造了“三三一”惨案,杨闇公没能及时躲避惨遭逮捕,在遭遇了非人折磨后壮烈牺牲。
杨尚昆总是把这段记忆放在内心的最深处,他说:“我们在江轮上握手告别,便成为了诀别。”
从那之后,杨尚昆也更加坚定地投身于革命之中,他要秉持兄长的遗志,化悲痛为力量。
到了1997年,重庆各界举行了纪念“三三一”惨案70周年暨杨闇公烈士遇难70周年的大会,杨尚昆也出席了,似乎在重庆朝天门,杨尚昆还能望见四哥的背影。
第二年,杨尚昆也决定要跟四哥葬在一起,似乎是想要亲口告诉四哥革命早已成功,中国正不断崛起。
在杨尚昆病逝后,杨尚昆陵园便进入了建设工作,那枚在他体内63年的弹片也被找出,令人感慨万千。
到了2001年,他的骨灰也从八宝山移葬故里,距离他四哥的烈士陵园仅仅只有600米距离。
“回到”了生养他的故乡,从此以后,他便不会再离去了。
参考
杨尚昆与杨闇公的手足情百年潮
老一辈的爱之杨尚昆中国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