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调查丨优先考虑价格与节能 汽车消费更趋理性

2022-09-07 16:49:02

免费源码下载 https://down.115s.com/

消费者愿为刺激车市消费买单吗

编者按

拉动经济重回正轨,汽车消费重任在肩。6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加码汽车消费支持力度,围绕活跃二手车市场、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完善平行进口政策等进行部署,政策实施预测今年增加汽车及相关消费大约2000亿元。面对持续升级的汽车消费政策,消费者愿意买单吗?中国经济时报推出《车市回暖你打算买车吗》线上问卷调查,并结合最新的汽车市场回暖情况进行线下微调查,旨在从市场对政策反馈视角,绘制真实、生动的车市消费现状指南,敬请关注。

综述

优先考虑价格与节能汽车消费更趋理性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李海楠

今年内撬动约2000亿元的汽车消费项目,你打算参与一下吗?

继一系列促进汽车消费政策先后落地实施之后,6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加码汽车消费支持力度,围绕活跃二手车市场、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完善平行进口政策等进行部署。会议还对一系列政策实施可能带来的撬动消费规模预测指出,今年将增加汽车及相关消费大约2000亿元。

面对政策、车企齐搭台,持币购车的消费者愿意买单吗?中国经济时报推出《车市回暖你打算买车吗》线上问卷调查,针对18岁—60岁以上不同年龄层的公司职员、个体商户、自由职业、公务员、农民等不同职业和不同收入群体的购车意愿和倾向进行摸底,共回收有效问卷331份。

根据问卷,消费者主力购车年龄分布在30岁—40岁,占比达62.84%;91.84%的受访者的购车预算低于30万元,即在享受最新车辆购置税减免的30万元上限之下,其中预算在20万元—25万元的占比最多,达39.27%,15万元—20万元占比24.77%、25万元—30万元占比14.50%;此外,受油价持续高企、限行限购等多重市场和政策因素影响,愿意购买纯电动汽车的消费者最多,达到过半数的52.57%,另有25.68%的消费者愿意购买混合动力汽车换取更好的燃油经济性,愿意购买传统燃油汽车的消费者占比最低,占比为21.75%。

综合成本考量价格成最优先考虑因素

为提振车市,从中央到地方,促进汽车消费政策持续发力,购置税减免、放松限购、汽车消费券齐上阵,刚需族再迎难得购车窗口期。其中,最为关注的当属对今年6月1日起至12月31日购置的30万元以内、2.0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车,国家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而促使国家作出购置税减免的真实原因,正是持续上涨的用车成本。根据问卷,有86.71%的受访者认为“油价持续冲高”是影响购车的首要市场因素,与之相对应,69.79%的受访者将“燃油车购置税减半征收”列为影响购车的首要政策因素,超过占比65.56%的“限购、限行政策影响”因素。

基于此,价格因素成为最优先考虑的购车因素。根据问卷,有88.52%的消费者认为价格是影响购车前最优先考虑因素,紧随其后的是占比分别为68.88%的“使用成本(保险、油价、电价等)”和占比66.77%的“使用便利度(充电、加油、限行等)”,以往消费者购车较为看重的“品牌”因素,获得60.12%受访者选择,位列影响购车因素第四位。此外,续航里程、车辆稳定性、后期保养维修便利度、后期车辆价值折损度等因素分别占比44.11%、41.09%、31.42%和14.50%。

值得关注的是,金融分期的消费模式取代传统付款模式成为主流。从市场反馈情况来看,选择金融分期付款相较于全额付款能获得数千至上万元的购车款下浮,且优惠幅度与车价高低正相关。

正因如此,金融分期、免息政策备受购车消费者关注。根据问卷,有近六成(59.53%)的受访者将“金融分期、免息政策”视为影响购车的政策因素,仅次于“燃油车购置税减半征收”和“限购、限行政策影响”因素。

与之相对应,问卷也反映出愿意选择有别于传统支付方式的消费者占大多数的事实。72.51%的受访者愿意选择“金融分期”的购车付款方式,愿意“全款支付”的受访者比例仅为27.49%。

油车、电车二选一?混动汽车成第三选择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相关产业政策、销售政策以及充电配套设施的逐渐完善,正在让电动汽车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首选。尤其是近期油价的持续高涨,更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面临传统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的选择纠结。从问卷反映的结果观察,在油车、电车二选一的命题之下,高油价遇到购置税减免,混合动力汽车正在成为消费者的第三种选择。

当然,纯电动汽车仍最受青睐。根据问卷,受不限购、不限行、更低廉的电价等综合因素影响,有占比52.57%的过半数受访者更倾向于购买纯电动汽车,其中,有74.92%的受访者认为“使用便利、不限购、不限行”是其购买纯电动汽车的首要理由。

而面对即将在年底到期的新能源车利好政策,有87.01%的受访者呼吁“延长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不出意外,受油价高企影响,节能成为购车人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根据问卷,有25.68%的受访者更倾向于购买混合动力汽车。其“具备更好的燃油经济性”受到75.83%的受访者认可,另有68.28%的受访者认为混合动力汽车“与传统燃油车使用习惯一致”是其倾向购买混合动力汽车的理由之一。

而倾向于购买传统燃油汽车的受访者占比为21.75%。选择理由中,“产品更丰富选择更多”“续航里程更具优势”“技术更成熟稳定”成为获选最多的前三项,占比分别为74.32%、66.47%和61.33%。

微调查

政策刺激效果初显汽车消费酝酿爆发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李海楠

“4S店再现人头攒动,销售忙得不可开交。”6月的第三个周日(6月19日)恰逢“父亲节”当天,在位于东五环姚家园某知名汽车4S店内,久违了的火爆销售场面让销售谢晨显得有些激动。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自今年春节前后促销旺季曾迎来一小波销售高潮后,惨淡光景一直持续到5月底,从6月初端午节前才开始见起色,“有的销售6月前三周的销售额竟然超过了过去4个月的总和。”

谢晨的三言两语,高度概括了2022年以来北京汽车销售市场的真实现状。而他所言“6月初端午节见起色”的时间点,正是新实施的购置税减免政策的起始点:6月入夏,车市回暖,阳光正好。

市场一线:汽车销售火爆景象普现

6月份起新实施的购置税减免新政,俨然成了汽车圈儿的明星政策,效果更是立竿见影。今年6月1日起至12月31日购置的30万元以内、2.0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车,国家将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国家减半征收购置税,车企又跟进补贴另一半购置税,对于消费者购车而言,还是有着不小的优惠幅度。”在另一家合资日系品牌4S店内,销售主管赵莉莉为记者简单算了一笔账:“以店内在售一款2.0排量的中型家用轿车为例,中配车型的终端售价在30万元左右,算上原本的车价优惠5万元,以及国家、车企对购置税减免和补贴共计近2万元,不到26万元就能落地开走,如果用金融分期形式购买,还能有8000元的现金补贴,连保险费用都能省出来了。”

火爆的销售场景似乎正在成为北京各大4S店的共同风景。“购置税减免政策让很多有置换需求的老车主蠢蠢欲动。”在位于北京另一个各大汽车品牌4S店较为集中的亦庄地区,某德系进口车品牌销售经理孙潇告诉记者,因为购置税因排量和车价浮动,此次购置税减免几乎囊括了各大进口、合资和国产主销走量的全部车型,刺激销售的效果非常理想。

“我们很多中型定位的车型通过车企降价销售的模式也能够到购置税减免的区间。”孙潇介绍,6月18日—19日周末两天,店内一款2.0排量定价29.9万元的运动型轿车,缴纳定金的订单数量竟然达到280单,比4月份和5月份两月同款车型的订单总和还多。

机构预期:政策效果或在四季度见效最明显

受新购置税减免政策影响,销售火爆的现实感受正趋于普遍,值得关注的是,这一主观感受与权威统计数据对6月的销售数据反馈相一致。二者共同显示政策效果初显,后续对车市的正面影响亦值得期待。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6月份第二周,日均交易量5.78万辆,环比上周增长3%,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9%,同比由负转正。随着上海、北京等地经营企业恢复正常运行,市场表现逐步回暖,预计全月交易量恢复到130万辆—140万辆。但是,恢复至今年疫情之前的交易规模还需要一段时间。

不光是北京,政策影响正在汇集全国。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数据显示,6月6日—12日,乘用车零售34.9万辆,同比增长25%,较上月同期增长54%;乘用车批发34.7万辆,同比增长26%,较上月同期增长59%。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认为,从6月初的情况来看,促消费政策已有了初步成效,多项产销指标回暖。在四季度的政策退出期,或将再迎购车高峰。因此,目前销量符合政策应有的走势预期。

专家点评:让汽车消费成拉动经济向上有力锚点

“消费是经济的主要拉动力,是当前推动经济运行回归正轨的重要发力点,促消费政策能出尽出。”6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要进一步释放汽车消费潜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征学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对经济回暖至关重要。拉动经济需要找到有力锚点,促消费是重要选择之一。

在具体细分上看,不同于家电消费或房地产消费受各方面制约,或难大规模撬动、或受规模限制,汽车消费无论从规模、政策以及需求端都更具可操作性。

因此,要让汽车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向上的有力锚点。黄征学认为,国家推出汽车补贴政策看似是以小博大,试图撬动社会层面更大规模的汽车消费,其实际本质是找准市场需求,用“四两拨千斤”的政策找准市场发力支点,如此才有可能撬动2000亿元量级的汽车消费规模。毕竟,汽车消费有着较高的关联性,对汽车产业链条以及与汽车行业相关的经营活动和就业等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

“当前各部门、各省区市靠前、精准发力,积极出台落实国务院部署的具体举措,市场信心正在逐步恢复。”黄征学认为,这将为消费市场带来持续不断的活力,利好各类促消费政策持续带来稳住经济大盘的政策效果。

刺激车市消费须做好需求端引导

——访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李海楠

新一轮促进汽车消费政策的落地能否切实转化成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以及市场自身逐步恢复,经济重回常态化发展,市场消费信心也会逐步恢复,从而酝酿新一轮的汽车消费市场回暖。

平抑成本上涨引导需求释放

在6月起实施的如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等一系列促进汽车消费的利好刺激下,车市迈开回暖向好步伐。

“‘真金白银’的财政补贴有助于消费者重拾消费信心,平抑因油价上涨、新能源汽车提价等一系列汽车消费的成本抬升。”苏晖认为,要想真正消化市场负面影响需要政策的快速下场,更需要拿出时间等待政策发酵。“毕竟,等消费者重拾消费信心才能期待新一轮的市场回暖。”他说。

有市场人士估算,由于排量标准提升至2.0升,购置税减免可以覆盖乘用车市场90%以上的车型。

苏晖认为,政策覆盖的车型越广,就能更大程度上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新购、置换等消费升级需求,参照以往执行过的购置税减免政策成效,其释放的购买力想必不小。据中汽协初步测算,此次购置税减免政策今年有望拉动汽油车消费200万辆—300万辆。

期待政策效果不打折扣,引导需求有效释放至关重要。“要坚持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并重,让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汽车消费观念。比如,应鼓励节能当先,下大力气推动混动汽车发展。”苏晖呼吁,针对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的消费热情高涨,是否可考虑延长即将于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这样的呼吁渐成车市主流。6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将考虑当前实际研究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年底到期后延期问题。这无疑对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

汽车消费须稳存量、促增量并进

在苏晖看来,确保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好转和经济信心恢复是稳汽车市场消费预期的关键所在。考虑利好政策效果的延迟效应,只要确保疫情防控形势的整体稳定,避免再度出现大规模对市场生产、销售的冲击,潜在汽车消费规模预期在今年底系列促消费政策到期前会维持扩大。

“频发的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对汽车产业稳定发展敲响了警钟。”苏晖强调,从维护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角度,重申和确定“稳”是主基调的产业政策必不可少。他认为,要按照政府稳生产、稳民心、稳市场的政策要求和标准,约束整个汽车行业。他强调,“要稳住存量、稳住客户,让市场保有信心。”

对于汽车市场而言,稳存量、促增量并进堪称不二法则。

在促进增量市场方面,除覆盖面史无前例的购车税减征力度之大,会带来百万辆级的新增汽车销售外,汽车下乡当被寄予厚望。“这也是被证明过可对汽车产业形成带动作用的宝贵历史经验。”苏晖强调,农村地区和四五线城市的疫情防控形势相对乐观,且存在巨大的潜在汽车消费市场待挖掘,“要真正下大力气组织汽车下乡,促其与稳住存量车市场形成呼应。”

此外,也要千方百计稳住存量车市场。苏晖提醒,基于已知的疫情防控政策可能对汽车市场带来的影响,以及国际复杂形势造成的包括芯片在内对汽车产业链内部的冲击,汽车产业部门和汽车制造商、经销商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知,除激活增量外,还要将“宝”压在存量车市场上,通过加大汽车服务力度、促进优惠保养维修等手段挖掘存量车市场潜力,稳住固定汽车消费客户,继而优先确保市场稳定。

苏晖认为,现阶段稳定汽车消费,必须确保汽车产业和汽车市场政策的稳定,切忌多变,要重申市场恢复信心是首位,“当前的关键是要从生产端到需求端稳住汽车产业发展基调,要确保汽车产业生存,再谈恢复汽车市场增长。”他强调。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监制丨王辉李丕光王彧刘卫民

主编丨毛晶慧编辑丨蒋帅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我们

兴化生活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生活百科、商旅生涯、教育科研、综艺娱乐、体育健康、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版权信息

兴化生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